上網時間:2005年04月25日
列印版 推薦給同仁 發 送 查 詢Y-->
台灣的IC設計產業在2004年的產值達到2600億台幣,較前年大幅成長了37.1%。然而展望未來,受到諸多整體環境的影響,工研院經資中心預期今年的成長率將僅有8.6%。
圖1:台灣IC設計業的未來成長將面臨重大轉折
在同時面對包括高階設計門檻越來越難跨入、市場缺乏殺手級應用、台灣IC設計產業過度集中某些產品、外商也開始採取更靈活的價格策略、中國大陸、韓國等新興設計業者的崛起等一連串挑戰後,對於台灣IC設計產業的未來成長性,人們開始有一些不同的看法,有的保守、有的悲觀。不管如何,在面對這個嚴酷的成長轉折點時,台灣的設計業者的確需要以更積極的策略做法來因應,而我們也發現了設計業者正努力地轉型並開拓新方向。對於這場戰役的結果,事實上,勝負尚未揭曉…
腹背受敵的設計產業?
就Gartner日前公佈的2004年全球前十大IC設計公司來看,雖然聯發科與威盛的名次並未變動,但與其他各家的成長率相比,則明顯偏低。這也顯示出,雖然在廣大的PC晶片組與光儲存市場站穩腳步的兩家廠商,雖然其規模不至於在短期內遭到撼動,但是不可否認,PC和DVD播放機市場需求走緩的事實,也對這國內許多專注於這些市場的設計公司,造成極大的成長壓力。
除了市場高度集中在PC、光儲存等相關領域,對業者造成的影響外,在整體半導體需求也減緩的壓力下,當過去專注搶奪高毛利市場的國際大廠,也回頭向下佔領國內業者擅長的cost-down領域,這更是另外一個極大的競爭來源。
雖然北美業者在先進技術仍具有優勢,像是高速網路、高階繪圖、無線通訊、FPGA等,但為了維持在成熟市場的競爭優勢,國外業者也開始帶投玩削價競爭的遊戲,若是缺乏足夠的資源,這樣的競賽不是中小型設計業者可以應付得起的。
對台灣的業者來說,雖然我們與北美業者的差異越來越小,但絕大部分集中在光儲存、PC晶片組、LCD驅動晶片和一些小型的利基產品,如何要向上走,去搶佔更先進產品的市場,無異是當務之急。
圖2:2004年前十大IC設計業者中,聯發科與威盛的成長率最低
根據Synopsys近兩年來,針對台灣、美國及歐洲等地的IC設計業者製程使用分佈統計,2003年美國與歐洲業者使用0.13微米製程的比例分別為55%及43%,台灣僅4%。
雖然到2004年,台灣採用0.13製程的比例已提升到13%,但與美國相較,美國採用90奈米的應用已達到20%,0.18微米以上的製程比例小於2成。而台灣,採用90奈米製程比例趨近於0,到目前仍以0.18製程技術為主流,佔了近八成以上。
此外,根據一份FSA的資料指出,以2003年前十大北美IC設計業者與前十大亞太地區IC設計業者相比發現,北美業者的平均毛利為49.3%,投入的研發佔營收比例為19.3%。但亞太地區業者的數字分別為37.4%和9.6%。顯然,我們投入的研發比例與北美業者有一大段距離。這也是想要往更先進領域進軍,所必須具備的條件。
這些數據都顯示出,台灣設計業者想要向上趕上歐美業者,除了幾家大型設計業者有足夠的資源,投入更多的研發工作外,對廣大的中小型設計業者來說,會是非常辛苦的。也因此,資源有限的設計業者,如何善選市場,做好利基型產品的差異化工作,將會是一重要議題。但是,他們同時也面對了來自新興市場業者的競爭,使得這場競賽更加艱困。
從來自中國大陸的競爭來看,雖然目前其IC設計產值只有台灣的十分之一,家數卻有台灣的2倍,勢必還會經過另一波的合併與重整,但是幾家開始浮上檯面的業者,再加上中國政府的強力支援,也已經對台灣的IC設計產業帶來影響。
經資中心的分析師李佩縈就指出,“在各項資源的投入之下,矽谷海歸派、外資技轉與系統廠商支援所累積的實力不容忽視。”
她解釋說,像是江蘇意源微電子、北京中星微電子、廈門連創微電子、北京六合萬通等由海歸派組成的公司,以及像是大唐微電子、北京海爾等由3C大廠投資成立的公司,都是台灣業者潛在的競爭對手。
圖3:2004年前二十大台灣IC設計公司
事實上,“目前中國大陸的中低階消費性產品,已經開始與台灣的產品短兵相接。”她說。
雖然中國大陸帶來許多的競爭與挑戰,但同時中國大陸廣大的內需市場需求,也正是龐大的商機所在。所以,身手靈活的台灣設計業者也早已在大陸展開佈局,期望得搶得更多的商機與市場。
目前台灣IC設計業者在大陸的設點都是以行銷和技術支援為主,也已逐漸在不同地區形成聚落,例如,消費性設計業者主要集中於深圳、資訊類集中在上海,而通訊類分佈於蘇州一帶。
台灣業者也都瞭解與中國大陸業者需維持微妙的競合局勢,希望採取高低階設計分工的方式,並期望能藉由與中國系統廠商共訂規格的的一起開拓市場,特別是針對數位消費性、資訊家電等新興應用。
所以,競爭並不足懼,接下來考驗的是業者如何適當地進行策略規劃,善用資源,並有效執行,反而能藉由中國大陸市場的興起,享有更大的成功機會。
轉型中的台灣IC設計產業生態
設計產業大者恆大的趨勢,已經是大家所熟知的現象。根據工研院統計的數據顯示,在歷經了連續三年的二位數高成長後,台灣前十大IC設計公司的營收門檻已由2003年的44億新台幣,大幅提高近四成,達到61億新台幣。但是也由於前幾大業者的成長率趨緩,使得第一名與第十名的營收規模連續三年下滑,從2001年的的超過12倍,縮小至2004年僅有6倍。這又是光儲存與PC晶片組產品相較於其他領域已逐漸飽和的原因。
另一方面,若以台灣IC設計產業的前二十大的總營收來看,我們發現,即使台灣有近200多家的設計公司,但這前二十大公司就已經佔整個台灣設計產值的86.7%,集中度非常的高。
而就台灣IC設計產品的應用分佈來看,2003年時的比例分別為:資訊類60%、消費性27.9%、通訊類10.4%。到去年,由於數位消費性市場的興起,此比例已經轉變為:資訊48.5%、消費性39.6%、通訊9.8%,可以看出資訊應用比重雖仍最高,但比重已大幅下降。
所以,IC設計公司大型化、積極往新興的消費性市場佈局,都是台灣設計產業持續在發展的趨勢。
此外,從2004年,年營收達1億元以上公開發行的IC設計公司接近90家的數字來看,經資中心分析師簡志勝表示,“我們可以推論出,其他有近100多家公司的營收、規模都非常小。”同時,簡志勝也解釋說,目前營收超過100億元台幣的只有6家,所以絕大部分台灣主要的IC設計業者族群是落在10至100億營收的規模之間。
圖4:台灣前十名IC設計業者的營收規模變化趨勢
簡志勝表示,營收規模介於10億至100億新台幣之間的中型規模業者,是台灣IC設計業最具活力的一個族群,由於營收規模尚屬中等,只要市佔率多幾個百分點,對營收成長就有很大的幫助。而且亦因略具規模,在成本控制、產品規劃與客戶服務上均可依市場改變而彈性修改策略,只要經營策略正確,未來持續成長仍可期。
但是,年營收規模小於10億新台幣的小型IC設計公司,營收成長的表現最不理想。甚至,營收規模低於5億新台幣的公開發行公司,其營收成長均低於三成。可見國內的小型IC設計公司由於資源與人才取得較不具優勢,同時受到中大型規模業者在市場上的壓縮,若不積極調整經營策略,未來處境堪慮。
我們常說,IC設計業者的成功往往只是“一代拳王”,無法長時期的保持勝利。從下表歷年來前五大的IC設計業者營收來看,隨著新技術、新應用的陸續出現,雖然領先的業者互有更換,但是明顯地,領先業者的營收規模亦持續突破。
當領先業者的規模與後繼者的差異逐漸拉大,便自然會有充分的資源來搶佔任何新興的市場機會。尤其是,當設計成本越來越成為難以跨越的競爭門檻時,這些握有龐大的資源為何會將有利可圖的機會,拱手讓人?
因此,隨著產業生態的轉變,我們相信,領導設計廠商維持更長時間的優勢將會是有可能的。就如同其他產業一般,經過一段時間的合併、重整,市場將僅會剩下幾家主導的大廠,其他業者就必須能找到一利基市場得以繼續生存。當全球市場的淘汰競爭賽,日益嚴峻,台灣業者如何發揮合併、策略聯盟的效益以為因應,這也將是未來業者的重要課題。
台灣IC設計產業的新方向
以資訊應用為基礎,設計業者近來一直積極跨入到通訊與消費性市場。特別是,近年來市場上一直在擘畫的3C匯流、數位家庭願景,隨之而帶動的媒體影像處理、高速數位介面,與家用區域網路等晶片產品,都是許多台灣設計業者投入的新焦點。
其中,液晶電視是眾多業者積極佈局的一塊領域。包括Scaler、MPEG Decoder、整合Scaler與De-interlacer的Display Processor、以及再進一步將Video Decoder整合在一起的SoC等各種方案,廠商都已經有解決方案。投入的業者分別有:偉詮、聯發科、凌陽、瑞昱、凌越、晨星、奇景、兆宏、凌泰、其樂達、創品等。
經資中心分析師謝孟玹表示,目前國內業者大多推出獨立型、成本低的產品,也已經全面切入台灣品牌。至於歐美日品牌,則仍以中小尺寸、低畫質品牌為主。今年預期LCD TV控制IC產品的產值會達到1億9500萬美元,佔全球三成的比例。
接下來,若要獲得更大的成長力道,勢必要強化大尺寸、高畫質的開發能力,或是切入數位Tuner相關晶片開發,進行晶片整合,才能夠與國外業者競爭。
圖5:歷年來全球領先IC設計業者時有更替,但規模日益強大
不過就LCD TV市場的發展來看,簡志勝指出,對於液晶電視等消費性產品來說,牽涉到專門的產業知識(domain knowledge),像是在影像引擎、色彩處理等方面,台灣的設計業者仍需累積經驗。
此外,消費性產品講求的是品牌效益,台灣業者擅長的cost-down效益,對大型的系統廠商來說,不是這麼有吸引力。另外,電視設計並沒有共同的平台架構,各系統廠商的設計可能都各有不同,且不相容。台灣的IC設計業者如何能利用有限資源,搶佔市場,也會是一個問題。
此外,在建構數位家庭環境中,係透過家用區域網路、高速數位介面連結技術,使3C產品間順利地傳遞高畫質影音串流,並經由先進的媒體影像處理技術,呈現豐富的數位娛樂內容,也因此帶動了其他的相關商機。
舉例來說,高畫質媒體介面(HDMI)、超寬頻(UWB),以及802.11相關技術在家庭網路的應用等,都是業者寄予厚望之所在。
因此,謝孟玹指出,LCD TV控制IC業者也擬進入HDMI技術,2005年下半年整合HDMI DTV系統產品就將陸續推出,業者還計畫,透過策略結盟取得IP,進一步搶進整合型產品。“2008年,台灣HDMI IC出貨佔全球比重可望超越2成。”他說。
針對數位家庭市場的佈局,簡志勝也指出,國內消費性IC設計業者一向佔總家數最大比重,但由於其MCU大多仍低於16位元,為因應3C整合需求,的確有加速升級的必要。
他表示,“台灣的IC設計業者應積極培植軟體設計研發人才,並投注資源研發或直接購併取得高階MCU技術。未來具備自有高階MCU技術能力的消費性IC業者,若能同時提升軟體能力進行差異化,在數位家庭相關產品日漸發酵下,方可維持高產值與高成長的態勢。”
此外,類比設計也是近來廠商積極投入的領域。不過,業者2004年成長不如預期,主要仍在於產品過於集中電源管理,以及其競爭對手均為國際上資深的IDM大廠,在先天上本來就屈居劣勢。未來的機會在於國內電子產品的自有品牌業者,唯有透過長期的耕耘與品質的堅持,配合國內自有品牌業者的銷售以搶佔市佔率,才有更上層樓的機會。
還有,在通訊方面,由於2004年通訊業者持續受到國際大廠的價格競爭,以及在長期無法參與標準制定的劣勢下,營收成長表現不佳。然而,仍有業者持續投入RF研發,相信當研發能量達到一定水準後,未來在無線生活逐步實現下,通訊業者仍有機會佔有一席之地。
總之,在晶片研發成本日益增高下,集中資源是有必要的,而且產品線的擴展仍需以核心技術為根基。設計業者要如何能在維持既有市場之餘,將資源用來開拓未來的潛在市場,面對這樣的資源戰,台灣業者需要更具策略的前瞻思維與執行力。我們已經看到業者的新佈局,然而在相關技術、市場尚未成熟之前,這對台灣的設計業者來說,將會是一段辛苦的蛻變期。最後,以英特爾執行長Craig Barret曾說過的,“中國大陸、印度、俄羅斯的開放,對全球經濟來說創造了全新的廣大市場,但同時也帶來的許多的競爭者。”作為結尾,現在是產業界的最佳時機,但也是最艱困時期,唯有能者,才能勝出。
作者: 勾淑婉